最近幾天,智能汽車相關話題再次被引爆,而這次話題的主角依然是口口聲聲說“絕不造車”的華為。4月19日下午,“華為賣車”相關話題開始登上微博熱搜,事件起因則是華為終端官方宣布,將正式開啟汽車售賣業務。
4morning of the 19th,An advertisement for automobile products appeared on the official homepage of Huawei Consumer Business,廣告主角正是剛剛在2021上海國際車展上發布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車型,The starting price is 216,800 CNY respectively(Two-wheel drive version)、24.6810,000 CNY(Four-wheel drive version)。
It is understood,The car is equipped with Huawei's self-developed HUAWEI DriveONE three-in-one electric drive system、HUAWEI HiCar and HUAWEI Sound high-quality music experiences, etc.。However, Huawei's autonomous driving solution, which has been popular on the Internet recently, is not used for this model。
It is worth noting that,Some media reports,華為內部員工向其透露,華為線下旗艦店將在明天(420th of the month)起開始賣車,且余承東今日將親自主持一場有關華為賣車的神秘會議。而第一款進入華為線下門店的汽車產品就是賽力斯華為智選SF5。

besides,華為終端官方微博賬號也連發4條微博為其“打Call”,大有轉型汽車經銷商的勢頭。
不過華為此前已經宣布,在汽車領域的自我定位是核心供應商,為汽車廠商提供核心技術,幫助廠商造好車。但不少網友仍然堅信華為遲早會自己造車。
華為不造車要做汽車行業的英特爾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華為在智能汽車方面的技術積累已經深入到汽車整體結構設計,用網絡上流傳的段子來講就是:“華為距離造車只差一個車標了”。雖然這句話有誇大成分,但已經足以說明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實力。
儘管技術實力紮實,但華為官方已經多次強調不造車。雖然不造車,但華為想做汽車行業的“英特爾”。
4月18日上海車展開幕前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再次強調,華為將走“HI”模式,與眾多車企合作。所謂“HI”模式就是“Huawei Inside”,可以參考英特爾公司與眾多PC廠商的合作模式“Intel Inside”。

華為未來有沒有可能自己造車?
不少網友對於華為自己造車的執念非常深,但筆者認為至少在短期內,華為不太可能會進入整車行業。
目前華為仍舊處於被制裁狀態,各項業務面臨巨大壓力,華為的短期目標應該是集中精力求生存,不太可能消耗大量資源進入整車行業。
華為雖然具備芯片、operating system、感知硬件、決策融合算法等智能汽車中最為關鍵的技術,但距離整車製造仍有相當長一段距離。
即使投入大量資源自己造車,那麼華為就與其他汽車廠商形成了競爭關係,自研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就只能自己用了,市場就被壓縮了。
因此華為智能駕駛相關負責人曾說過:“不造(整)車我覺得是一個商業選擇的問題,算下來市場更大。”
華為手機業務會不會被取消?
華為開始賣車後,有網友擔心華為可能會轉型為汽車經銷商,徹底取消手機業務,畢竟華為手機現在已經非常缺貨。
the author thinks,“賣車”或許是華為消費者業務探索的全新業務模式,手機作為華為“1+8+N”全場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會輕易被放棄。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發布會上就已經表示:“此次合作,是我們的一次新探索。
雙方不僅共同參與了產品功能定義、質量管控和一致體驗等開發工作,集各自技術優勢打造高性能電驅轎跑SUV,也將共享渠道網絡和行業經驗,攜手探索全新的零售商業模式,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智慧出行體驗。”
對於這種全新的零售商業模式,筆者認為可以創造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
on the other hand,汽車廠商也可以依靠華為的招牌和渠道能力幫助產品銷售。如果華為線下渠道能夠保住,只待高端手機芯片供應問題得到解決,華為手機業務或許也能因此盡快恢復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