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智能汽車相關話題再次被引爆,而這次話題的主角依然是口口聲聲說“絕不造車”的華為。4月19日下午,“華為賣車”相關話題開始登上微博熱搜,事件起因則是華為終端官方宣布,將正式開啟汽車售賣業務。
4ujutro 19,Oglas za automobilski proizvod pojavio se na službenoj početnoj stranici Huawei-ovog potrošačkog poslovanja,廣告主角正是剛剛在2021上海國際車展上發布的賽力斯華為智選SF5車型,Početne cijene su 216.800 CNY(Verzija sa pogonom na dva točka)、24.68miliona CNY(Verzija sa pogonom na sva četiri točka)。
Razumije se,Automobil je opremljen Huaweijevim samorazvijenim HUAWEI DriveONE tri u jednom električnom pogonskom sistemu、HUAWEI HiCar i HUAWEI Sound visokokvalitetno muzičko iskustvo itd.。Međutim, Huaweijevo samovozeće rješenje, koje je nedavno popularno na internetu, nije korišteno za ovaj model.。
Vrijedi to napomenuti,Postoje medijski izvještaji o tome,華為內部員工向其透露,華為線下旗艦店將在明天(420. u mjesecu)起開始賣車,且余承東今日將親自主持一場有關華為賣車的神秘會議。而第一款進入華為線下門店的汽車產品就是賽力斯華為智選SF5。

osim toga,華為終端官方微博賬號也連發4條微博為其“打Call”,大有轉型汽車經銷商的勢頭。
不過華為此前已經宣布,在汽車領域的自我定位是核心供應商,為汽車廠商提供核心技術,幫助廠商造好車。但不少網友仍然堅信華為遲早會自己造車。
華為不造車要做汽車行業的英特爾
從目前曝光的信息來看,華為在智能汽車方面的技術積累已經深入到汽車整體結構設計,用網絡上流傳的段子來講就是:“華為距離造車只差一個車標了”。雖然這句話有誇大成分,但已經足以說明華為在智能汽車領域的實力。
儘管技術實力紮實,但華為官方已經多次強調不造車。雖然不造車,但華為想做汽車行業的“英特爾”。
4月18日上海車展開幕前夕,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王軍再次強調,華為將走“HI”模式,與眾多車企合作。所謂“HI”模式就是“Huawei Inside”,可以參考英特爾公司與眾多PC廠商的合作模式“Intel Inside”。

華為未來有沒有可能自己造車?
不少網友對於華為自己造車的執念非常深,但筆者認為至少在短期內,華為不太可能會進入整車行業。
目前華為仍舊處於被制裁狀態,各項業務面臨巨大壓力,華為的短期目標應該是集中精力求生存,不太可能消耗大量資源進入整車行業。
華為雖然具備芯片、操作系統、感知硬件、決策融合算法等智能汽車中最為關鍵的技術,但距離整車製造仍有相當長一段距離。
即使投入大量資源自己造車,那麼華為就與其他汽車廠商形成了競爭關係,自研的智能汽車解決方案就只能自己用了,市場就被壓縮了。
因此華為智能駕駛相關負責人曾說過:“不造(整)車我覺得是一個商業選擇的問題,算下來市場更大。”
華為手機業務會不會被取消?
華為開始賣車後,有網友擔心華為可能會轉型為汽車經銷商,徹底取消手機業務,畢竟華為手機現在已經非常缺貨。
筆者認為,“賣車”或許是華為消費者業務探索的全新業務模式,手機作為華為“1+8+N”全場景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不會輕易被放棄。
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在賽力斯華為智選SF5發布會上就已經表示:“此次合作,是我們的一次新探索。
雙方不僅共同參與了產品功能定義、質量管控和一致體驗等開發工作,集各自技術優勢打造高性能電驅轎跑SUV,也將共享渠道網絡和行業經驗,攜手探索全新的零售商業模式,為用戶帶來更好的智慧出行體驗。”
對於這種全新的零售商業模式,筆者認為可以創造一個多方共贏的局面。
另一方面,汽車廠商也可以依靠華為的招牌和渠道能力幫助產品銷售。如果華為線下渠道能夠保住,只待高端手機芯片供應問題得到解決,華為手機業務或許也能因此盡快恢復元氣。